主题: [原创]我的军人情结(二)

  • 湄潭王宗
楼主回复
  • 阅读:1537
  • 回复:10
  • 发表于:2010/10/11 18:13:36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二、军人魅力
 
    高峰山后、白岩坡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陡峭的岩山构成一道画屏,清澈的小河在村前环绕,使她显得安谧而秀丽。
    这个村庄叫老郎寨,是我的衣胞之地。
    高峰山地跨平坝、清镇、长顺三县,沟陇纵横,洞穴丛生,自古有“九十九陇”之说。明清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为了逃避官府的迫害,匿身其间。
    白岩坡悬崖峭壁,浑如刀砍斧削,猿猴难攀,是山垄与坝子的分界线。几百年来,居住在白岩坡下的人,把它作为一种生命依托:战乱起了就往垄里逃命,战事息了就回山外耕织。
    这里虽属黔中腹地,却不当入黔孔道,显得边缘而且闭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峰山突然变成了一座绿色的军营,向山里山外吹来了一股现代文明的春风,同时也托起了每一个山村少年的军人之梦。
    军营是神秘的。枪炮,汽车,岗哨,营房;列队,操练,呼号,唱歌。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奇。
    “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不知道哪里去了。”——我们这群放牛娃到哪里去了?扒着铁丝网看解放军操练去了。
    最带劲的莫过于看打靶。小猫坡下,乒乒乓乓,子弹在岩山上跳跃,让人心奋,也让人心悸。部队一撤离,我们就蜂涌而上,捡子弹壳。运气好的时候,能捡到三五颗。还有更绝的,带着锄头去挖弹头,把弹头和弹壳一组合起来,就是一颗真正的子弹。我还以代做作业为代价,从同学那里弄到两个弹夹,一个是步枪的,一个是冲锋枪的。把带有弹头的弹壳装进弹夹,再挎上木头枪,那种感觉,真是威风极了。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队管理甚严,我们观军营就如观月亮:只能远看,却不能近观。 
    有时,解放军也会到村里来。一队队,一列列,举着红旗,挎着钢枪,背着背包,迈着大步。这个时候,晒谷场上,总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解放军来干什么?开会,演讲,唱戏,放影,理发,看病,担水,扫街,栽秧,割谷。
    逢年过节,村里人也派出代表到军营里去,送大米,送糍粑,送棕子,送鸡蛋。不过,村里也经常为派代表的事扯皮。因为谁都想进去仔细瞧瞧,何况解放军也从不会让老百姓空着手回来。
    在那个时代,这一切,统称为四个字:军民联合。
    解放军全身都充满着无限的诱惑力,不要说枪械武器,光是头上的那一顶军帽,那一颗五星,胸前的一枚行主席像章,就让人眼馋得要死,恨不得一把撸过来挂在身上。
    就连解放军平时走路都会让你瞠目结舌:三个人竖起,两个人横起;一个人呢,高高把胸膛挺起。
    那时我们还认真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解放军叔叔到底会不会放屁?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我是属于“无屁”派的,有我们家的何班长为证。
    何班长是在我家驻扎的第一个军人,不知是什么时候来的,也不知是来村里干什么,反正一住就是好几个星期。他除了组织大家开会,就是和大人们一起下田;回到我家里,就担水、舂碓、拉磨,扫院子。有空的时候,他就逗我玩耍。他有一块香喷喷的肥皂,每天吃饭前,总要用它把我的小手洗得又香又干净。这件事大约发生在1968年,那时我只有四岁,至今却历历在目。
    何班长是我儿时最大的骄傲,每每向伙伴们提起,总要把他说成“我们家的何班长”。
    其实,我们家后来还驻扎过好几拨兵。其中有一个任班长,人也非常好,安徽人。其他的就叫不出名字了。之所以对何班长印象这么深,除了因为他人好、且又是我所交往的第一个兵之外,还因为我们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告别的时候,何班长送给了我两枚纪念章:大的比碗口还大,小的比硬币还小。而问题就出在那枚小的纪念章上。一天,我把这枚小的纪念章放在嘴里玩,一不小心就吞了下去。我当时浑然不觉,而家里人则已是呼天唤地,哭成一片。大人们将我送到部队卫生队,一个军医抱着我走进放射室,边走边说:“小朋友,纪念章要戴在胸前啊,你怎么把它吃了?”
    片子一洗出来,上面清清楚楚:纪念章就在胃里。那时候,“划肚皮”(作手术)是一个十分令人生畏的概念,母亲死活不同意。于是军医口头开了一个处方:韭菜半斤,切成三寸长短,煎水服。
    处方十分奏效,第二天果然就拉出来了。1984年,我在平坝县活龙中学任教的时候,副校长胡永福老师的宝贝儿子也曾不小心吞下了一个圆柱体的钢珠,弄得胡老师焦头烂额。我给他推荐了这个方子,结果一吃就灵。胡老师说,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得好好感谢你。我吃吃发笑:“要感谢,你就感谢亲人解放军吧!”弄得他一脸错愕。

  敬告网友:      
    我族子孙本湄潭王氏,明末清初时期,我祖王公兴云因避战乱,辗转迁徙,家于平坝县乐平,至今已历一十五代。按旧谱所载,我族兴于太原,旺于三槐,后辗转于江南,由赣而蜀,由蜀而黔。所谓蜀者,乃是湄潭古属蜀地,实指湄潭。传兴云公既家平坝,后因回湄潭祭祖,染疴亡于故乡湄潭,今平坝仅存其衣冠之塚。
诸位网友若知其情由,万请不吝赐教,以成全吾族上千子孙寻祖归宗之大望!
        联系人: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王刚  电话:13984339170  QQ:375830608
        (也可以直接与湄潭县委宣传部李中江同志联系,电话:15086067773)



[此贴被湄潭王宗于2010-10-11 18:23:12编辑过] 
  
  • 水车咕咕转
  • 发表于:2010/10/12 10:17:40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时确实是这样的,对穿军装的都很羡慕。

楼主老来军人情结依旧啊

(0)
(0)
  
  • 麻子沟
  • 发表于:2010/10/12 10:33:43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也捡过子弹壳,能拥有几个这东东则骄傲得不得了
(0)
(0)
  
  • 嫣然回眸
  • 发表于:2010/10/12 15:02:46
  • 来自:贵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哈哈,真有意思,顶一个!
(0)
(0)
  
  • 恨田力
  • 发表于:2010/10/12 18:19:17
  • 来自:贵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也许很多人都经历过···
(0)
(0)
  • 救人者人自救
  • 发表于:2010/10/13 23:29:04
  • 来自:贵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雾里看花
  • 发表于:2010/10/14 16:12:23
  • 来自:贵州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很有味,顶起!
(0)
(0)
  • 雾里看花
  • 发表于:2010/10/14 16:12:24
  • 来自:贵州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很有味,顶起!
(0)
(0)
  • 啷咯哟
  • 发表于:2010/10/14 22:39:21
  • 来自:贵州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正是这种军人魅力,才吸引了众多的青年男女为之向往
(0)
(0)
  • 千手观音
  • 发表于:2010/11/11 9:23:56
  • 来自:贵州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些生活之事出自作者笔下,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