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讨论]振兴中华请从“湄潭”始

  • 千手观音
楼主回复
  • 阅读:2945
  • 回复:10
  • 发表于:2011/2/23 23:50:04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和朋友聊天时,谈起李泓冰先生的《振兴中华,请从“湄潭”始》一文,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提法太高太大,似乎有些小题大作。但当我反复拜读这篇文章后,突然产生一种愿望:用石碑刻下全文,象雕塑样立于浙大广场,让无数人有机会拜读,领会文章的深远意境,为自己是湄潭人而自豪。
现将全文摘引如后。
 

振兴中华,请从“湄潭”始


      
浙江大学与贵州湄潭长达70年的传奇故事,让人不仅仅是感动,还有一种顿悟。这故事仿佛回答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始终纠结在中国知识分子心头的问号:

——中国在哪里?

中国太辽阔、历史太久远,从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变革,尽管深刻地触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魂,也改变了大城市的面貌,但是,中国有太多像湄潭一样的“小地方”,那里保有着最真切、最传统、最质朴的中国。然而,许许多多看似惊天动地的变革,却轻飘而浅淡地忽略了湄潭们,忽略了最“中国”的中国乡亲。“湄潭”倘若不变,“中国”真的变了吗?

70年前的一场战争,让两个毫不相干、相隔云泥的中国元素——浙大与湄潭意外结缘。湄潭和浙大,都因此而改变,因此受益无穷。浙大有了“最中国”的、同时又达到世界水准的研究成果;偏远的湄潭,则被浙大七年烙上了星星点点的现代化烙印,甚至能拿到贵州农业第一的响亮名头。

大学促动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变革的例子,并不鲜见。法国人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人的崛起有剑桥、牛津,美国人的崛起有哈佛。甚至有人认为:大学精神+城市运动=西方文明。可中国不同,有深厚农业社会背景的中国,有志于参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大学,如果不曾甚至是不屑掀开中国乡村那沉重的书页,将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中国大学、中国知识分子与乡村的结缘,往往起因于“意外”。

抗战,让西南联大给中国西南的穷乡僻壤带去书香;内战,让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把中国的西北角染上赤色,并最终以“农村包围城市”,走向新中国;一场“上山下乡”运动,让众多城里小书生扎进乡村,当地老乡学会了刷牙,而回了城的书生,哪怕是学富五车、官至一品,至今也还得益于年轻时那一段最切肤的国情教育……

时代走到了今天,改革也在走向深化。而大学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和乡村却在日渐疏离,“象牙塔”内风波不断,与波澜不惊的乡村却仍有云泥之隔。如叶圣陶、陶行知、费孝通走向乡村、走向最底层民众,开始自己社会教育和社会调查实践的大师们,仿佛已成空谷足音,甚至是绝响,令人惊喜的是,浙大和湄潭的故事却浮出水面……

这故事令人振奋。或者,大学教育与研究的新气象由此发端——70年起因于“意外”的云泥之携手,今天却归结于有意为之的坚守。

那么,如果有更多有意为之的、甚至是制度性安排的“云”与“泥”的携手呢?知识的力量与乡土的力量相嫁接,或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因为,“中国”就在“湄潭”,就在乡村,那可能是大学精神滋养的源泉之一,也是大学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更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书生们振兴中华的起点之一。

是的,振兴中华,或从振兴“湄潭”开始。因为,“中国”,就在那里……

                    作者:李泓冰

                    来源: 20091104 人民日报
  
  • 暂停
  • 发表于:2011/2/24 11:39:36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该文是否有点牵强
(0)
(0)
  
  • 睁大眼睛看世界
  • 发表于:2011/2/24 13:56:49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文章的立意是比较高的,这当是一位湄潭人写的吧
(0)
(0)
  
  • dlshn
  • 发表于:2011/2/24 17:54:52
  • 来自:湖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样话题会让人有误解,显见得我们见识太少,了解世事太肤浅,妄自尊大。

振兴中华 首先不是只回复传统,虽然也是重要的方面,但走向现代才是首要的。

关于现代,中华文明必需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我们打开视界走出闭塞或突围被包围的压制,其时差得太远。若大的中华文明其重心从来不足限一时一地一事,因此她才有挑战现代世界的能力,仅仅区区的一个湄潭大概真还不能代表什么,何以托大,贻笑大方了。

湄潭确有特别处:传统是她在贵州高原上培植出过影响这一域的中华文化,历史上人们称她是西南角上的一个“名区”;近代而言,有探求向现代奋发的浙大为代表的“求是”精英群体(科学救国,科技振兴);现代而言,是始于我国改革开放在湄潭建立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试验区”,提供了我国改革开放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重要的政策基础,农民因此有可能与土地脱钩,改写中国数千年的农耕史。尤重要的,是在试验区工作过程中,湄潭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抵住了曾经鸹燥一时的所谓的关于土地的“市场化”、“私有化”、“货币化”叫嚣。那场争论,发端于全面西化的所谓的一些精英学者,但在湄潭试验区工作中被强有力地驳斥了回去并阻止住,这使得改革中最深层的以土地为核心的利益问题始终被把握在可控中,湄潭由此对中国发端于上世纪的改革开放是有重大贡献。

“新农村”在湄潭出现,深层的内容涵盖了这三个过程,但最终能够走出前程,还需以现代为标志走向发展。



(0)
(0)
  
  • 啷咯哟
  • 发表于:2011/2/24 23:31:17
  • 来自:贵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哪跟哪呀········
(0)
(0)
  • 听香水榭
  • 发表于:2011/2/25 10:20:54
  • 来自:贵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振兴中华,请从“湄潭”始
中国有太多像湄潭一样的“小地方”,
知识的力量与乡土的力量相嫁接,或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仔细阅读后,觉得此文并无不妥之处,若将“湄潭”上的引号看落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此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知识”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0)
(0)
  • dlshn
  • 发表于:2011/2/25 14:17:00
  • 来自:安徽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振兴中华,请从‘湄潭’始”


 ,若说成从我做起或从我们立足现实以建设家乡湄潭做起是对的,而不论是否加了引号,硬是夸大湄潭在其中有太过的意义和作用,让人以为湄潭硬是超越了什么而了不起,就出格了,这一点大概不难理解。真不理解湄潭是怎么了,曾有人说“她代表了中国”,还有人振振有词地劝人们“到湄潭当农民去”,而当别人要来湄潭发展什么时,我们则自满得似否浑身都是什么“宝”,拒别人千里之外,让别人听了哭笑不得,我们尚在沾沾自喜,何以谈湄潭打开胸禁,能让人来?好了“振兴中华也要从‘湄潭’始”,湄潭似否也可为标榜,别人得来景仰你了,只不知湄潭真可否当得起?

什么是“求是精神”呢?就中国而言,“求是精神”最重要的内含是科学精神,今天我们必需奉行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实践都在发展,价值的创造也在发展,我们落伍了尚还不知,这是真的悲哀!


(0)
(0)
  • 三丈
  • 发表于:2011/2/25 15:26:52
  • 来自:贵州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也许是多数湄潭人的一厢情愿

(0)
(0)
  • 醉死梦生
  • 发表于:2011/2/25 20:45:06
  • 来自:贵州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千手观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2/12 10:27:55
  • 来自:贵州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同意五楼见解,这里的“湄潭”应该是一个泛指。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