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从 军 往 事(九十六)

  • dlshn
楼主回复
  • 阅读:4513
  • 回复:9
  • 发表于:2011/11/15 20:00:06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从 军 往 事(九十六

 
 
    
   写到第九十五节,应该说这个系列也该收尾了,回看了一遍,其实只是从军经历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更多的还是被落下了,也只好如此了,在此,感谢一直关注此贴的网友。   

   要补充说明的,一是写此贴当时缘自有战友感慨,他看湄潭现在搞的史志类的东西,包括军史,据说对当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事提也没提,当然也就见不到有那么多的湄潭籍的儿女,为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主权完整,曾经英勇的溶血奋战。他们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以他们英勇的行为荣立战功,有的以后终身成为军人,投身军旅继续在部队作出他们的贡献。当然更多的是以后复员了,默默地经历平凡的生活。
   我曾经默算,没准确资料,湄潭籍的军人,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好象应该有好几百人,如果把曾经在湄潭驻军的那个连队也算在与湄潭有瓜葛的话,就更多了。这些在湄潭的史志或军史上应该是占有一笔的,起码那次对越的战争,中国为了民族尊严,为了神圣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是进行了全国动员的,也是中华民族共同面对的,湄潭当然也该面对,我主观想来,我们县的史志类应该留下此史实。
   此战,除了军人的溶血奋战外,我知道家乡父老一样为此战作出了他们的贡献,特别是有儿女在前线的,他们同样经历了战火溶血的煎熬和耽心。
   当然我只是听战友这样说,并没看到也不知现在编撰史志的情况:“既然没有就可能没有编撰此史实的理由吧。”我这样劝慰战友。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曾编撰过一次《湄潭县志》,我的印象里,对“在乡复员军人”参加“抗美援朝”的史实是作了记载的,或者对越的那次,还在以后编撰吧。
    一九七九年始到一九八八年止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中国从近代史以来,对一直逼近自己周边的战争给与的最后一击的坚强应对,此后到现在,中国在身边的战争威胁终于被逼退,为中国迎来了数十年的发展机遇,其意义是深远的,能投身于此战经受磨炼,是我们此生的光荣。今天,我们也过半百,回想当年正意气风发,充满了果敢、坚强、敏捷的精神,是可自豪的,也图将此寄予来者,中华民族的果敢与坚强是深植在她的灵魂深处的。

   曾经的二十岁的我们,也是青春年少,虽经磨难,但仍意气风发,在这里晒两张照片,或者让大家看一看我们当年的样子。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此张照片摄于1977年,当时部队调防至马关县的都竜连队,我和当时连队的副连长从原驻防连队手里接防边境线,在当时我们防线正面的金厂段边境线上拍下的。
    现在也记不得是多少号界碑了,碑上的文字记得我方是“大中华民国云南”,另一边是“大法国越南”。当时本意是要站着雄纠纠地照的,一则是副连长不放心,毕竟边境也不很太平,怕有意外,另则站着照不能协调好界碑上的文字,调整了半天,只有这种坐姿好协调一点,故是坐姿的照片。碑上所刻的文子因时间久了不清楚,还是他拿了白色粉笔涂明显了,才较清晰的显现出来。
   本来记得还照有其它几张,其中有更早立下的界碑,碑文是“大清帝国”分界于“大法国安南”的,只是找不着了,很遗憾。
   界碑碑文不同,记录下的是边界斗争不同的历史。中越陆地边境划线是传统的中国首条明确的边境划线,当时“镇南关大捷”把法国侵略者打了个落花流水,而腐朽的清廷在还没接到大捷的战报时,慌张而狡诈的法国即诱使清廷签定划界和约,当时懦弱的清廷只有屈辱,即使是打了大胜仗,划界后据说仍丢下不少大好的河山。此后的民国时期,再又经历过“保边斗争”,界碑遭毁又立,大概是“大中华民国云南”字样留下的原因。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此张照片也摄于边境线的金厂段,是在叫老虎山的山顶上照的。此山逼在边境线我方一则,按理说是一孤立的整块大巨石而已,其下靠紧山石外面一侧,原有几户我方边民居住的小寨子,因逼近边境线又被巨石所隔,边境不安宁便把他们撤进来居住了,到我们连接此地防务时,几间矮房也丢弃了。
      此山留有一个故事,是说当时法国人和清廷的官员划界到此,边境线应从此山分水岭划过,但当时天气太热,法国人吃不消,而此山太陡爬上去颇费力,法国人便不想上山顶了,可清朝的官员不答应,非上去实地勘定,法国人扭不过,无奈说,谁上去了这山就属谁的了,清朝官员听得,也不怕穿着长袍马褂热得透不过气来,硬是爬上去把此山全部争了过来。
     当然,此是留下来的传说,当时听得也无法考证真伪,但有此一说,我就当它是真的了,所以当时虽说天气热得死人,正在大汗淋漓,还是拖上当时交防线的那个副连长,带上三个当地的民兵,便爬了上去。到顶后,便请民兵为我和那个副连长留下了这张值得留恋的照片。
    在老虎山山头,一眼向越南看将过去,凡穷尽目力,纵深进去,山峦沟壑,群山绵连,加之地势大降,我就在想,扑过去,泰山压顶,揍他猴急的调皮样,那有揍不疼他的道理!


[此贴被冬流水dlshn于2011-11-15 22:19:23编辑过] 


[此贴被冬流水dlshn于2011-11-20 10:48:28编辑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此贴被冬流水dlshn于2011-11-20 10:57:27编辑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老茶馆
  • 发表于:2011/11/17 23:31:45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一生也没枉过啊,比我们强多了咯
图片浪个没看见
(0)
(0)
  
  • dlshn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18 1:38:20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茶馆吾爱 发表于 2011-11-17 23:31:45 :
楼主这一生也没枉过啊,比我们强多了咯
图片浪个没看见


看得见的呀,我点后都有的。
(0)
(0)
  
  • 赶会儿
  • 发表于:2011/11/19 22:45:28
  • 来自:贵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确实看不见图片,是个X。
可能是复制粘贴上来的,要上传别人才能看得见,否则只有你能看见,
 
(0)
(0)
  
  • dlshn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20 11:01:27
  • 来自:贵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又传了一次,该可看到了吧
(0)
(0)
  • 听香水榭
  • 发表于:2011/11/20 14:05:01
  • 来自:贵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如此往事   值得一忆
(0)
(0)
  • 远远近近
  • 发表于:2011/11/20 16:35:56
  • 来自:贵州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义值得一写,也是对自己那一段经历的交待
(0)
(0)
  • 知音难寻
  • 发表于:2013/5/31 0:10:01
  • 来自:贵州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读!
(0)
(0)
  • 知音难寻
  • 发表于:2013/5/31 0:11:03
  • 来自:贵州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似乎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0)
(0)
  • 千手观音
  • 发表于:2013/6/12 18:06:45
  • 来自:贵州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战争留给多数人的是一段难忘记忆,而留给参战者的就不仅仅是记忆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对他们而言,仅仅要历史记住,这太微不足道了。
  读着楼主的一回回叙述,很感动,作为曾经的军人,你们无愧此生!历史应该记住这一切,这是血与泪的教训。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