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几个小故事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阅读:1303
  • 回复:6
  • 发表于:2013/1/24 10:07:52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要给学生上《边城》一课,如果不多做点准备,真的会亵渎了经典,也亵渎了自己的情感的。当再次读到张兆和应允沈从文求婚的那段故事的时候,突然觉得,似乎讲多少沈先生的生平都不在乎,而这个故事,不管是看文字看性情,都得给学生说说吧:

1929年沈先生开始追求张女士(准确点说应该是张女生)甚至闹得张把状告到校长胡适先生处,胡校长不仅大打马虎眼,甚至还有为沈先生推波助澜意,到1932年,这个排位于“癞蛤蟆第十三号”的沈先生终于苦尽甘来:

“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是沈先生在青岛向远在苏州的张女士写的信里的一句话。

“儿女婚事,他们自理。”这是张女士父亲的回答。

“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这是张女士的二姐允和拟的发给沈先生的电文。

“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是张女士自己准备发给沈先生的电文。

稍有点遗憾的是,据说当时邮局只收下了允和女士那封电文。不过,也不必遗憾,因为今天我们都知道了这事。其实,你只要读上面引用的几句话,那么,可以认为,任是它多么曲折奇妙的故事,应该都包含在其间了。人情人性的美丽,也都可以体会出一些了吧。语言的魅力,也让我们很欣喜着了啊。

因为这个故事,也想起曾经去西南大学学习时,一个老师讲到她弟弟的故事:

一个大学生在公用电话亭邂逅邻大学一女生,两人一见钟情,交往便开始至成恋人。后来,男生毕业到远方工作了,女生留下读研。男生书信不断,女生为不影响学历,只收存了书信却一件未打开,当然也一字未回男生。时过人伤,男生误会了。书信就少了,无了。时再过,人再伤,年将尽,男生不胜感慨唏嘘,得一明信片仅书“往事随风”寄往女生。不几日,男生收到女生一明信片,书只二字:“拾风”。风真拾回,误会冰释。

更妙的是,这个故事还有后续:男生女生终成眷属,可是,男生工作四处迁徙,女生当然也只好如候鸟择时择地而从。男生愧疚难言,可是,本已经以为将可稳定之日不久,事有偶然,男生为事业发展,又有迁徙之意,只不知道如何向妻子开口,最后终于大论长篇道出种种发出邮件,惴惴等待之时,邮箱里有回复了,打开,八个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老师是用这个故事向我们说明,语言有典雅的美如“拾风”,语言也有粗俗的美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两个故事,都和爱情有关,说它们,当然不是和爱情故事较上劲了。不过,我是觉得,它远比多少个梦到如今韩剧里的故事有意思得多。

如果说上面两个故事因为文字,简洁的文字让人就觉得亲切,喜欢而甜蜜生醉的话。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里写到的两个简洁语言包含的故事,更可以叫人激动而生出欢喜而又敬畏的情感来。

余先生在《青云谱随想》里有这么一段话:

“齐白石在一幅画的题字上写的一段话使我每次想起都心头一热,他说:

“青藤(即徐渭)、雪个(即朱耷)大涤子(即原济)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接着,余先生再为我们叙述道:

“早在齐白石之前,郑燮(板桥)就刻过一个自用印章,其文为:

“青藤门下走狗”



余先生在下文有感而言这两件事都带有点疯痴劲头,为了朝拜一种真正值得朝拜的艺术生命,郑、齐两位连折辱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了。我倒是觉得,也许,把余先生“郑、齐两位连折辱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了”里的“生命”改为“人格”或者“尊严”或者“名节”等词更好些。

郑板桥的印章,让我想起据说袁枚也为自己刻过一方印章:“钱塘苏小小是吾乡亲。”袁枚是秉承“性灵”论的,他是要用这方印章宣扬自己的思想,鄙薄伪道吧。

这几个故事,也许都可以让我们读后生出或者温婉或者激荡的情愫情怀来。这几个故事,主人公都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出了自己最真实而深刻的内心。古人言“弦歌雅意”,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是极好的例证了吧。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也悄悄
  • 发表于:2013/1/24 11:03:15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
(0)
(0)
  
  • 喏筱葫
  • 发表于:2013/1/24 13:47:18
  • 来自:上海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已阅。。。。。
(0)
(0)
  
  • 一道河
  • 发表于:2013/1/24 14:04:13
  • 来自:贵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
从楼主文中也可窥见其为师之责任感是很强的,时下真正的师者已不多了,为楼主加油!
(0)
(0)
  
  • dlshn
  • 发表于:2013/1/24 14:42:48
  • 来自:贵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余者,我对他可能有些误解,其有学者之大,但觉乏独立文者精神,有时就闹些莫名其妙的肤浅出来,让人不甚了了。袁、郑虽古,灵性斐然,在自由思想与自在之中。特别是袁者更有一种独立探索精神,曾言将深究“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当然,后来只是留下一个探求者自谦的文人古话,毕竟中国被“大家”者罩得太严实了,破茧太难!
(0)
(0)
  • 知音难寻
  • 发表于:2013/1/24 17:16:36
  • 来自:贵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说几个故事,展拓视野,懂得文辞达意,何为不可?“大家”罩得虽严,亦未必破茧太难!
(0)
(0)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27 10:34:54
  • 来自:贵州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些古人今人,或其才识,或其气韵人格,都是足值我仰视的大人,不以一斑而远豹,不以粒疵而损玉。谢谢冬老师。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