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民间香火习俗文化

  • 归真香火工艺
楼主回复
  • 阅读:18388
  • 回复:2
  • 发表于:2013/7/28 23:10:01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民间香火习俗文化


  (一)香火文化的 形成和定义    


 


在源远流长的文化承传中,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每逢年过节很多的家庭都要烧香祭神祭祖,这一文化形式最初表现在千家万户尤其是在农村的家神牌位也就是俗称的“敬香火”上。


由于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徒流动,所以其姓氏宗族门系十分庞杂,再加上我国绝大部分地方民间都崇尚家庙祭祖风俗,所以,客民移居各地后,在人口大量繁衍,生产生活得到安定和发展的情况下,古代帝王建立了“太庙”,而一些名门望族和大户人家相继建立“家祠、宗祠”等祭祀场所,就连一些庶民百姓、穷家小户也十分讲究家祭的形式,他们在修建住宅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正房辟为堂屋,(所谓正房即三间房的中间叫堂屋,城市人称为客厅。左右的叫房,城市人称之为卧室)。在堂屋迎门的后檐樯上设立“香火神龛”。
    为什么要在家里设立“香火”呢?
    其一:人们要祭祖就必须得有个固定的场所,如“太庙、宗祠、家祠”,但这对于古时候平民百姓来讲是办不到的,所以就只要在自家里设立一个简易场所——“香火”。
    其二:古话说“无后最为大,百事孝为先”,逢年过节烧点香纸祭祖也是孝心的一
种表现。 

    其三:常听老人说“人活要做事,人死要立碑”,意思就是人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有所作为,活得才有价值,也才不会让别人看瘪。人死后儿孙有条件的话就要得在其坟墓立碑,而墓地并不是祭祖真正的场所,它只是安葬祖先肉体的地方,而立碑的主要目的是:一,立了碑,后人才知道自己的哪一个祖先安葬在哪个地方的哪个位置;二,占坟山的有力证据(在农村,每个姓氏每个宗族都有安葬自己祖先的坟山,不能乱葬)。
    其四:老人说,人死安葬后必须得及时把他的魂魄接到家里来接受“香烟”,一来是可以保佑代代儿孙人丁兴旺、个个平安,二来才不会变成孤魂野鬼。(有的地方就是在安葬后的第三天大清早就他的儿孙就要去把“他”背回来,还要有一个人一路给他撑着雨伞,不能见天,家里还要有一个人在接应。)所以就必须得在家里设立个香火神位,因而有“立碑是假,香火是真”的这一说法。
 


一、香火的组成部分


“香火”由堂号,神位,堂联,神龛,报条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堂号”。各种不同渊源的姓氏,为了给自己的姓氏打上历史的印记,便命堂号。堂号,它指的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支某一房的称号。在某姓某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地繁衍发展和迁徒,往往会分出许多的房支和派别,这些房支和派系为了彼此区别,就产生了各自的名号,这个名号就是报谓的“堂号”或曰“房号”。


也有少数将《××堂》三个字书写成《××世第》四个字的,堂前二字不变,只把“堂”字写为“世第”。


因各种原因没有家族谱的,且以上堂号取命渊源失传的人家,堂号文字内容则写为“福禄祯祥”、“祖德流芳”以代之。


第二部分是“神位”,这是香火的中心和主体,位居香火的正中。不论是何姓氏何房支和派系何堂号,但“神位”文字内容却是统一的。用一张半大红或曰正红纸竖接,正中用毛笔由上而下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右两边书写神位。


第三部分,与堂号密切相联的家族文化还有“堂联”。有些堂联内容多为反映对祖先的崇拜,承继祖风、光耀门庭等内容。常见的有“世代源流远,孙支奕祀长”;“祖力永扶家道盛,宗光常照子孙贤”;“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日照香炉生紫烟,夜点油灯结彩花”;“世德长绵垂花悬,家声永振绍琴堂”;“继世衣冠皆祖德,满庭兰桂是春光”;“祀祖礼神祈福禄,维纲绍纪统经纶”等。各姓皆可通用。 


另外有一些堂联,其内容反映该姓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道德文章、文治武功等,只能用于某一特定的姓氏,很有特点和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为“报条”,贴在香火的右边,与“堂号”的上端对齐,系“香火”的辅助部分。报条的内容:“喜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准某府全家人口健康百福骈臻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好人相逢贵人接应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大吉大利。”(注:现代香火一般没有“报条”这部分了)


第五部分为“神龛”,设在“神位”与对联的下端。神龛的上面原用以摆放神位和列祖列宗牌位。
   第六部分为:“土地牌”,贴在“神龛”的正下端。土地牌的内容:正中“镇宅中宫长生土地、瑞庆夫人(两个并排)之神位”;右边是“招财童子”;左边是“进宝郎君”;再两边为土地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等土地对联。


二、神位的含义


“香火”的主体就是“天、地、君、亲、师”之神位。我国民间信仰,受儒家大的道德伦理概念影响,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信仰、崇拜序列。


1.“天”,这里主要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诸如日月更替、星转斗移、四季轮换和光照、空气、风云、雷电、霜露等等自然现象。自然神即天帝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相对于天,这里指地球的表面。地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基础。对地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对山川大地的崇拜上。


3.“君”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通称。这里的“君”指传说中曾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帝王,特别是指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都说我们炎黄的子孙),据传说他在五千年前带领中国先民开垦土地、种种农作物、缝衣、建屋、制造车船、创造文字等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有的地方少数人将神位中的“君”字改写为 “国”字,则是不知“君”的特定所指而随心所欲、主观臆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妄加改换而失去了“君”之本义。而在【辞海】中“国”的本义是指国家、都城、地域并不是指国主君主,即使是指国主,国主也为君,但君有明君、昏君、暴君之区别。所以人们祭祀的是对人类有贡献的帝王明君,而不是那些暴君、昏君,因此改为“国”是不妥的。


3.亲繁写体“親”,这里的“亲”是对祖先的统称和通称。祖先崇拜是古代中国影响至深的民间信仰,帝王家的“太庙”供奉皇家祖先的牌位以祭祀,大家望族的“祠堂”、平民百姓家里的“香火”也都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以祭祀。


4.师繁写体“師”,这里专指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人,如教师俗称老师、师傅。孔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圣先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孔子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因此在历代统治者祭天祭地祭日月祭祖宗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项十分隆重的祭典活动————祭祀孔子。孔子就成了“师”的代表和象征。


三、早期香火的书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香火”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所以书写“香火”是一件非常严肃、隆重的大事,且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和格式规范。不写则已,若写定不能草率、马虎,会书者若不德高望重,慎写“香火”。


凡欲写香火的人家,必先看好吉日,购买好新毛笔、墨水、红纸,准备好香案,须请方圆几十里地书法最好且德高望重者到自己家里,盛情款待后,摆置香案,先生净手后方才提笔书写。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矩,先生可以无偿帮人书写春联、婚联等等,但书写香火必须是有酬的,由先生定多少,主家无须还价。


“堂号”的书写要求,必须是毛笔正楷体,不得用行书、草书。横排自右向左写读。“堂号”须依据主家的家族谱记载世传下来的堂号,不得随意取名。书写“堂号”须用红底黑字或黑底黄字,不得用白、蓝、绿等色的底、字。纸或牌匾的规格为宽二尺四寸,长四尺五寸。


“神位”的书写要求更加具体、规范、严格,有六大禁忌和五要五不得。六大禁忌是:


写“天”,要求“人不顶天”,禁忌撇连二横,就是说人能力再大也斗不过天;写“地”,要求“土不离也”,禁忌土也分开;写“君”,要求“君不开口”所谓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禁忌尹下的口字不封严和随意改写为“主”或“国”字,以防产生歧义;写“亲”,须写繁体“親”,要求“亲不闭目”;写“师”,要师不并肩,就是学生不能和老师并肩行走,写师字的一竖要拉长挨上“位”字:写“位”,要求“人不离立”,禁忌人立分开,就是位子上一定要有人。这六禁忌一方面是忌讳和计较,一方面是从书法角度上审美的要求。


五要五不得是:要写正楷体,不得用行、草、及其它字体;毛笔掭墨要适度,不得滴、溅、流、洇,保证书面干净整洁;笔划要润圆饱满,不得起毛分叉;神位写好后,要小心谨慎地平放在僻背、干净的地方自然阴干,不得用它物粘吸、擦抹字上余墨或用火烘烤,以防弄坏字纸;干后贴墙时,要将胶水或浆糊抹在纸的周边一指宽即可,不得满抹,以防胶水或浆糊干后字纸起皱和变色。


“神位”的规格与堂号的规格一样,即用一张半红纸竖接起来为长,一张纸的宽度,从上往下竖写,须是红纸黑字。


“堂联”的书写,基本要求是红底黑字或红底黄字,字体要小于“神位”六个字,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可隶可篆可宋可魏,但不能用童体和其它变形异体,以防不严肃不庄重。堂联的内容前面已作介绍,不得写成春联及其它内容;堂联的张贴以神位两侧相对应,面右为上联、面左为下联,与神位上端对齐。如若要张贴两幅或多幅堂联的,仍以神位两侧相对应,以联文内容和字体相区别,禁忌将一幅联文贴在一边。


“报条”也用红纸从上往下书写,纸宽为一张红纸竖折的1/4、1/5、1/6均可,一年一新,讲究的是一年要比一年长。设置香火的第一年,报条不宜书写的太长,要为以后留有余地,直到最后一个报条将墙面贴满、长至地面。贴报条上端不得超过堂号牌匾的上沿。待香火右边墙面贴满报条后,视“香火”字纸破损情况来确定更新与否,若完好无损,只是将过去已贴满的旧报条撕掉又重新开始写贴报条即可。
   (四)贵州民间香火的发展改变


       贵州民间百姓家庭早期香火是用毛笔墨汁书写在红纸面上的(低档品);2000年后随着人们经济的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点地方就用玻璃代替了纸张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元钱的灯饰玻璃香火,压模板、密度板雕刻香火(中档产品);2006年之后,人民经济条件更上一层楼,不少老百姓家里也有了不少的存款,一幢幢高大漂亮的砖瓦房拔地而起,到现在好多地方都已变成了新农村,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也有了更更高达要求,香火也发展到了高档的实木雕刻,竹雕刻香火,已悄然成为了一种高档的香火工艺礼品而出现在千家万户家庭当中。不一样的品质更体现出人们不一样的品位

       注明:本文章是本人经过综合一些文献参考、网上查询、实际调研编写而成,有不足和错误的地方请谅解指正。
该问题处于未解决状态,马上帮楼主解答!我要回答
  
  • 知音难寻
  • 发表于:2013/7/29 13:59:18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民俗民间文化,珍藏!
(0)
(0)
  
  • 水车咕咕转
  • 发表于:2013/7/29 21:52:24
  • 来自:北京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错,拜读了
(0)
(0)
你惹我 我不生气 啷咯都不生气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