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神奇的解乐,灿烂的文明

  • 风也悄悄
楼主回复
  • 阅读:73568
  • 回复:10
  • 发表于:2013/10/24 9:13:33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神奇的解乐灿烂的文明

陈朝良



 

解乐隐藏于深山之中,两条山溪汇集山间溪水汩汩流淌,一溪从高高的关山之巅飞泻而下,气势磅礴,夹裹着松软的泥沙,把河水揽合得混浊而又放荡;另一溪从幽远的山谷源远流长而来,历经沙石的一再澄清,一再过滤,水清如镜,游鱼可数; 两川溪流经过无数年的沉淀,各自的秉性更加明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泾渭分明,在解乐谷地强行揽合在一起,互不融洽的秉性经历了数千年的磨合方才无可奈何地汇成一江激流,以排山倒海之气势,划破重重高山,往北、往东而去,留下无数传奇与后人评说,记录着解乐神奇与美妙。

 

厚重的历史底蕴



追塑解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清朝初年,明朝宰相钱邦芑竟离居职,逃往贵州,企待时机复明。钱邦芑先来到余庆松烟,奔走运筹,企图唤醒人心,先建柳堤书院讲学以启人心,后因形势发展,势不挽业,改弦更张,寄情山水,刻石寄意,建立柳堤井、柳堤寺,后又只身西寻,来到湄潭西来庵,下定决心与青灯黄卷为伴,心存“四大皆空”的走向,削发为僧法号“大错”以待老圆寂,后寻求宝地来到解乐的姜家山地界。钱因势利导,游说四方,晓以大义,联得本地李、义、何、陈、高几大姓鼎力兴建。旋即建成五重宝殿,四个细鉴天井,高细十丈的阁楼一间,菩萨200多樽,寺名叫“云深寺”,一时朝鼓暮钟,诵经声声,香烟缭绕,名扬黔川,大错亲题匾额一方“绩著黔川”四字,悬挂于该寺大殿正门上方,好不气派。云深寺的落成,大大兴奋了人心,而今虽人去物非空留地,却也几多感慨记人心。云深寺的建造感动了百姓,都以建庙封神来寄托吉祥,先后在解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建立大小庙宇、观台、山神、土地庙几十座。特别是申家沟的同心阁、杨家寨的观音阁、尹家坝的转龙阁,分别立于解乐地界的上、中、下三处,合称罗卜汝“三阁”,千古传说,以表怀念。真可谓:暮鼓晨钟空留影,断墙残壁惹心寒,云深不见相泪话,解乐景观缺半边。

无独有偶,解乐不仅是风水宝地,佛门净土,同时山势险峻雄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年间,国内的反清复明浪潮此起彼伏,加上外国列强不断干扰侵袭,国态动荡,人心惶惶,各地都有反清复明的力量滋生。凤冈川偏刀水有外来人吴定国冒明宗室之后裔自称朱王,兴城聚众举旗反清,受到朝庭的围剿。朱王闻得解乐有徐二铁匠为首的反清势力,便率众举旗南迁与徐二铁匠汇合上后营扎寨与朝庭对抗。

朱、徐两支武装合二为一,自然如虎添翼,各寨路口防守森严,兵卒实弹操练,声威大振。朱、徐两位头领依山建寨,根据解乐的地理优势,寓兵于民,把群众组织起来,有事就地上营,以防战祸。朝庭视之为心腹大患,即令平越府率兵征讨。官兵围攻十日,喊话劝降无果,即强行进攻,经数日激战,义军损失惨重,营门被突破,各处关隘血流成河。朱、徐眼看大势已去,遂从靠苟家岭一处秘密通道撤离,后到瓮安县境内温水和懒板登铁等地继续与清兵对抗。这支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义军,轰动一时,激发了当地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真是:岌岌危危后营山,三峰突起揽云天,清明相争血痕在,空留荒塚在人间。

 

绚丽的美山秀川



解乐的山奇峰峻秀,叠嶂耸翠。东面的火石岗自南向北20余公里,既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同时也是石林、溶洞会集的山梁,沿山心直下,移步一景,美不胜收;西面的山梁南与茅坪凉风坳相连,北入兴隆银柜山,连绵几十公里,关山坪、轿子岩、天鹅池处处景色精彩纷呈;再有东西、南北走向的各列山脉,如五堡山、中指山、九陆岗等等共同形成解乐独特的风采。解乐东西两列山脉长岭九条,却蜿蜒奔走至尹家坝,齐头并进,跃跃然却象要潜江而东去,故解乐人早就在清明时就造了水口寺和转龙阁来镇住龙东逃。

独特的地貌自有独特的景观。在解乐方园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移步一景,尉为壮观。从北往南:三层岩、四楞碑、毛盖石、岩底沟、姜家山、后营、轿子岩、关山坪、火石岗、五堡山、石笋沟、关田沟、申家沟、假阁山、水落洞等等,各处不仅景色壮观,智慧的解乐人民给每一处景点都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其中,三僧观瀑妙趣横生让人留涟。从解乐街上出发,沿解湄公路行至上水分路西行,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再沿一条小溪穿行500米狭窄的幽谷,竹海丛丛,青山连绵,峭壁如削之处便是“三僧观瀑”了。北岩如白脸,岩间古树似须眉,岩穴间棕榕数棵,茂盛生长,像口中之舌牙,如此陡峭的山岩,西居的二僧和北坐台上的老僧形相更是引人注目,神态安祥栩栩如生。尤其是春夏水涨,山洪暴发,山间的积水汇聚成河,从百丈高的悬崖飞泻而下,气势磅,声震数里,响彻云天,水花四溅,与雨后的阳光共同舞成彩虹又给这清幽的沟谷频添几分色彩。真是:两山岌岌似手牵,三僧静意一景观,喝口清泉心如醉,仰卧滩头找蓝天。

而三层岩却以雄伟的气势令人折服。进入解乐境界,启眼向北望去,明晃晃的岩壁呈现在你的眼前,它会自然地激起你惊魂落魄、敬畏横生的感觉,总欲饱偿眼福的激情难以抑遏。那就是三层岩。河水激击的声音和不时传来的野猴声轰轰、唧唧,不绝于耳。解乐河在悬崖下的地方与沙塘河交汇,形成一个宽大透明的水塘名曰鼓筐塘。奇特的地形储藏了大量的矿场,引出温泉汩汩流淌,其间远近闻名的“三层岩”矿泉水便在其中。三层岩高百丈,层次分明,高耸惊魂,折腰赞叹,三层岩的成因有两种说法,一是上古时期,乾坤始定,混沌初开,山岭交错,横流无通,造成极大的水患,初民无以安居,时有皇帝舜命鲧治水,鲧取堵截法,不让下流成灾。当时鲧也带人治水到解乐这条沟,就采去山上石块到鼓筐塘下长滩出口的两岔河处筑堤拦水。一时间,水是被拦住了,连续的雨水,使上游的灾情更加严重,后来遥帝见鲧治水无力,于是改换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取依势利导,拆去旧堤坝,让水畅通无阻,这地方水清除后就形成了今天三层岩。另说是三国时期蜀将关云长剿匪至此,立刀稍息,石感而成一把青龙偃月刀,后来关公战死,岩石受感应,在前刀的背后又成了两把刀。恰是:巍巍岩山横立空,风吹雨打万年同;青龙偃月犹相似,哪个再可名关公。

 

繁茂的集贸经济



解乐明清朝时叫罗卜汝,民国时期叫中山村。明朝时罗卜汝这个地方只有不多的苗族人民散居在各个比较宽敞的地方,生活所需,人民需要靠互换租借、典当来解决生计,秉承着一种原始的物物交换贸易。清朝伊始,由于生产有了发展,外地移民的迁入,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才开始知道交易的重要。于是便在余庆通往湄潭、瓮安通往湄潭的驿站交汇点的双路丫建起露天集市,定期赶场,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过路客商和来往邮官必须在双路丫这个驿站处投店、食宿。可好景不长,到嘉庆年间,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便打起了歪主意,开起了黑店,夜间商人钱财掳尽,将尸体丢入双路丫上面的消坑里,盗窃抢劫时有发生,社会不安,人心惶惶,平越府衙派兵镇压清剿之后,才将法令勒石成碑塑立双路丫下面的岔路口边,如今四楞碑犹存,“万古不移”的警训佑启着后人。

前市垮了,群众念念不忘方便,聚议又在上水右边的壕沟中兴起了市场,后当地豪绅聚议又把上水的路天集搬到了大堡场(即现学校处),场虽建好,但过路客商仍难逃官府的欺压,盘剥、烟嫖的索取,场赶得冷冷清清,到头来还是垮了。直到一九三五年夏,罗卜汝人氏初升先生贵大毕业后即任茅坪区长,后弃官降职当了茅坪区第五保保长。又辟地兴建街道于现街北老街处,并改旧地名罗卜汝为中山村,定期开市,丁先生又兴办农场和砖瓦、纸厂、筹积资金准备办学于集市边上,这个集市倒延续到一九五0年解放解放。一九五0年中山村建立了农会和村公所,这年冬天消灭土匪肖仕栋、矍文相,社会稳定,人心安祥,在欢天喜地中,南下帮村干部改中山村为解乐村,村政府建在没收房屋小渭庄处,供销社相继建立,全村百姓又自发赶起场来。后因文革影响,集市未能定期集贸,只是偶有开会聚众之时,兼有小商小贩乘机做些买卖,而日常的供销所需全由供销社代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解乐集市在地方领导的努力下又于一九九二年定时赶集,同时规划、设计建设街道,发动群众建房、修街,现有近百户新房相依建成,南北还建成新村,全约长1.5公里,公路南来北往,东西交错,四九赶场,车叫马喧,热闹非凡,商贾云集通往附近场镇,余庆、湄潭多来摆摊、设点,自由交易,来得高兴,去得满意。

 

坚强的支柱产业



解乐有人口5300余人,农业经济以烟草生产为主,也是劳务输出大村。近十年来,解乐的烟叶生产在全县独树一帜,其产量占石莲全乡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县重要的烟草生产大村。

解乐烟草生产遍及全村各个地域,但重点是东面的山梁——火石岗。火石岗是解乐与余庆的分界线,南起于与新华交址的毛家沟,套山连岭,向北走向,北抵三层岩主峰錾子丫,全长20多公里。此前,这道山梁全是森林覆盖,岭上由于树木茂密,野兽常出没其中,古树参天,阴森冷淡,令人胆怯。岭上只有几条羊肠小道与余庆龙家往来,其中一条起源于清时的驿邮道。在清朝社会动乱时,多有群众避难其间,难民携物带畜岭上,鸡不叫狗不咬,直到灾难结束,公鸡大声叫起来,故该山梁高处有一峰顶叫鸡公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靠山而居的村民逐渐把眼光盯向火石岗,上山开垦,直到七十年代,全岭的90%的面积都被开垦出来,由于土质肥沃,解乐年产烤烟160万斤中有三分之二是这条山岭产出的。烟草公司于二O一二年的夏秋间修了五条镶边公路直达山巅,且各自汇成一条岭上公路,贯穿全岭,既方便余解商贾的沟通,也繁荣了市场,更大大地消除了农民的肩挑背扛。

 

坚实的发展后劲



解乐是一个人地灵人杰所在,远古时代的文人、武举虽无从记载,但在民间留下的苇桩和真迹是可以见证的。云深寺“绩著黔川”的匾额、至今许多人家房屋中堂大门上保存的行、草各种书法、均可见解乐文化之精华。从解乐各地的私熟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山村新学堂,解乐人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把一个地方的发展寄望于教育。尤其是解放后,政府牵头兴建学校,奖励勤奋学子,让解乐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代。有《解乐学校碑记》为证:

几脉青山,两溪流水,数笼绿竹偕千年古檬紧绕秀丽伏龟,解乐学校风姿绰约于龟山之巅。公元壹仟玖佰叁拾柒年,本土有识之士为兴一方之教育,广为筹措资金,招贤纳士,初兴“立达学园”、后建“中心小学”,其授导之弟子,为民族解放,国家兴盛成绩赫然。世纪中叶,为百业再举迁校小渭庄,却因渭庄之地集政府、市场于一体不利教学,故于壹仟玖佰陆拾肆年举校迁至大葆场。初临此境,山石嶙峋,古墓幽森,师生民众叩石垦壤,平整坎坷,撤迁“云深寺”中殿改建简易校舍,凭此读书习字,权避暑寒。公元壹仟玖佰捌拾肆年,解乐民众由政府牵头,捐资投劳,更建校舍,历时十数载集资四十余万、投工万余,政府匹配资金二十余万元,建成教学大楼、师生宿舍各一幢,围墙及部份附属设施。当是时,学校秩序井然。历任父母官欲为解乐之崛起而以科技为重;世代老百姓欲使子孙之成才而以教育为先;为师者不问寒暑荣辱敬职尽责诲而不倦,求学者无论聪颖愚顽自信自强学而不厌。解乐乡风古朴淳厚,解乐学子英姿勃发。时值大庆之际,意举先贤办学之德绩,励导后辈成才之雄心,谨竖碑作文以记之。

    继此之后,解乐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心存感恩,寄望于家乡教育的发展。二OO九年“六一”之际,从解乐走出去的学子汇聚母校共叙别情,情牵解乐教育的发展,于是发起成立“解乐校友基金”,扶贫助困、奖优表先,五年时间共筹集资金十万余元,对后辈学子之成才推波助澜,形成了解乐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也悄悄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0/24 9:15:53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篇东西是一位86岁高龄的老先生撰写(经整理)的作品。让人们对那段尘封已久历史的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希望大家能喜欢!
(0)
(0)
  
  • 一道河
  • 发表于:2013/10/24 15:55:51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得挺好,特别是湄潭人很有必要一读

为老先生顶一个
(0)
(0)
  
  • 闲人
  • 发表于:2013/10/24 21:43:00
  • 来自:贵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人们的热爱家乡精神

二是学习和了解了一些以前未知的知识
(0)
(0)
  
  • 睁大眼睛看世界
  • 发表于:2013/10/25 10:31:43
  • 来自:贵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可以用着学校本土教材,让湄潭的孩子们能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乡土
(0)
(0)
  • 知音难寻
  • 发表于:2013/10/25 18:36:32
  • 来自:贵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材料
(0)
(0)
  • 满天雪
  • 发表于:2013/10/26 21:39:09
  • 来自:贵州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好!支持一个!!!!
(0)
(0)
  • 尘土飞扬
  • 发表于:2013/11/2 22:03:17
  • 来自:重庆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优化哈可以成解乐志了,顶一个
(0)
(0)
  • 千手观音
  • 发表于:2017/8/5 15:19:15
  • 来自:贵州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从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0)
(0)
  • 千手观音
  • 发表于:2017/8/5 15:19:38
  • 来自:贵州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从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0)
(0)
  • 小角色
  • 发表于:2017/8/5 15:23:40
  • 来自:贵州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前辈留下如此珍贵的文案资料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