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湄江浪花”之三:解放初义泉镇街面杂谭

  • 绅士长弓
楼主回复
  • 阅读:12124
  • 回复:3
  • 发表于:2016/5/25 16:56:13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湄江浪花”之三

解放初义泉镇街面杂谭

绅士长弓

二〇一六年五月



解放初湄潭没有自来水,湄江、湄水河三面环城,湄江饭店、豆腐社、湄潭一中等用水大户都在河沿建有水车,靠水车提水保证自己单位使用。一般居民家庭就只能装备水缸、水桶,吃水、用水靠人力到河里挑。从湄中往下,沿河有湄中、七星桥、西街、体育场、湄水桥等5个规模较大的水码头,都是青石台阶,青石条磴伸入水面5、6米,供人取到洁净的水。挑水的高峰是每天黎明到上午9、10点钟时段,几个水码头挑水的人来来往往,加上在水码头一字排开的石阶上洗菜、洗衣的人群,非常热闹。清晨湄江薄雾中,颤颤悠悠挑担水踩在石板路上,迎着后城坡初升的太阳回家,片片瓦房上空飘起淡淡炊烟,悠然自得。

挑水虽然算不上大力气活,但对离水码头远(如东街、北街)或家中缺少劳动力的还是困难,由此义泉镇产生了一种职业:挑水卖。常见几个无工作、无其他挣钱来源的汉子(其中一人一只脚还不方便)挑担水停在街头,有人招呼要水便急忙挑到要水人家,一担水2分钱,路特别远的3分钱。有人对脚不方便的汉子怜悯,往往他挑的水都多给1、2分钱,后来这个汉子(名字略)被县政府食堂录用打杂,结束了卖水生涯。

县政府食堂用牛拉水箱车拉水是每天的风景,看惯了习以为常,可县看守所的挑水队伍一出来必定引人围观:看守所在北街中部,离哪个挑水码头都远,人多用水多,取水是大问题,解决之道是武装押着关押的犯人集体挑水;一溜十几二十个犯人,穿囚衣,每人一挑水桶,前后各有解放军战士持枪押着,排队出看守所,横穿北街挑水巷和西门坝农场,到西街挑水码头取水,再原路返回,路上集体休息几次。这支挑水队伍一出现,往往立即引起围观,我们一帮小伙伴甚至会伴随他们的挑水全程,为的是看解放军战士拉枪栓、喝口令,明晃晃的刺刀、威严的口令可把我们羡慕死了。

义泉镇不大,解放初人口不到万人,由于炊用烧柴,许多生活垃圾能燃烧的都进了灶口(草木灰是上好的农肥),养猪的人家剩菜剩饭也不会浪费,所以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很少。镇里有一辆人力垃圾车,充气车轮,木箱框,每天上午8点起沿几条街走一趟,拉车的人一边拉车,一边摇动一只铃铛,叮叮当当一路,告知人们出来倒垃圾。通常一条街的垃圾还不满一车,到三条街桥头(七星桥、老平桥、湄水桥)倾倒在河沿斜坡上,发大水时让洪水冲走。只有5天一次的赶场天,垃圾量大,各街居民打扫集中,第二天垃圾车来拉走,每条街要拉好几车。60年代后,县城发展,人口增加,居民炊用改为烧煤,垃圾量急剧增大,而且也再不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这时镇里才有了垃圾站,装备了动力垃圾车,垃圾出城。

义泉镇从旧社会走来,市镇基础建设很少,解放初街道上没有泄水道,街道就是两边房屋的雨水沟,一到大雨,滔滔洪流从后城坡、东街、西街倾泻而下,街面成了大河。好的是50年代生活条件低,人们还没有用上冲水厕所,既无下水道,则不必担心污物浊水被冲出,污染街道。解放初居民人家有猪圈的,猪圈就是厕所;无猪圈的,每条街有一、二处公共厕所供人使用。那时县城周边农村种地、蔬菜农场种菜、湄潭一中在后城坡办农场,都还没有用上化肥,均使用农家肥,城里猪圈、厕所都有人盯着,天天有人淘粪运走作农肥,打扫得干干净净。

但义泉镇有一大隐患,民居大都是木瓦房,低矮成片,其中还夹杂着大量茅草房,尤以北街湄中路口右方一片茅草房最为集中,一点火星会引发滔天大祸,防止火灾特别重要。各街道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派人巡逻,大声吆喝“小心火烛,当心着火”。那时县中队兼着消防队的职能,天主堂是全城的火警点,天天有人值班。但60年代前还无条件配备现代化消防手段,灭火仅只限于人力。

1959年夏天,大湄江公社机关从鸡场河搬进湄中路口右方这片民房中,这里是一条幽深的巷道,半边是水沟,半边是道路,约2米宽。公社机关大门在巷道里,离北街街面约有百多米。里面民房院落复杂,一半瓦房一半草房。湄潭县出名几十年的“三一照相社”也在这片民房里。1960年夏天一个下午,一场大火在此发生,火势冲天,人力无法扑救,只能远远拆房设立隔离带,阻绝火势蔓延,上百户人家和大湄江公社机关烧成光坝坝,正值“湄潭事件”期间,这场大火影响深远,火灾后大湄江公社撤消。“三一照相社”同样遭到灭顶,火灾后在西街湄江旅社底楼重建。1964年,县里在这个火烧坝上规划建设了县大会堂。

上世纪50年代义泉镇居民除在“公家”单位上班外,大多以沿街开店铺作小生意为生,举凡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物项都有人从业,筑蚊香、编草鞋、打草席、编筐编萝兜背篼嗮席灰笼、箍盆箍桶箍甄子、木工瓦工泥水匠、牛车马车跑运输、担货担推鸡公车车赶溜溜场、倒买倒卖各种农产品赚取差价、碾坊榨坊磨面坊、修理摊、皮匠摊、打铁炉、各种小吃摊……,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余下的劳动力多半到“三场”(茶场、蔬菜农场、药材农场)作农工,摘茶、薅茶、打茶药、施肥、摘老茶叶(给西藏制茶砖)、挖老茶树,耕种菜地、侍弄蔬菜,种植药材,炮制成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就像平水期的湄江水一样,平稳、安乐,没有一点涟漪。

就连小孩喜欢看的小人书也有人想办法赚钱:弄一间街面铺面,买一、二百本小人书挂在墙上,地上一圈小板凳,小孩来看书,薄的2分钱一本,厚的3分钱一本。小孩们零花钱少,少也有少的办法,通常5、6个小孩一起进小书铺,每人出钱各取一本书,坐到一起互相交换看,花一本书的钱可以看5、6本书,店主也不干涉,往往小书铺里塞满了小孩。

县新华书店在东街与南街转角,是当时县城比较漂亮的三层楼房,一楼是门面,沿东街一大串玻璃橱窗,摆满了各种小人书,但这里的小人书不让翻看,只能购买。店内中间是几个大书台,靠墙一排大书柜,书台和书柜存放的书允许翻阅,但不准弄脏。有小孩进店,工作人员要检查小孩的手脏不脏,有手脏的在柜台边一个脸盆里洗干净、擦干后才让翻阅书籍。新华书店里面经常小学生人满为患,尤其是暑假期间,大圈小学生靠书柜席地而坐阅读吸引人的图书(那时小学生零花钱少,买不起大部头书籍)。我记得《十万为什么》一面世,我就是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坐在新华书店地上看完了整套书,在幼小的心灵里,宇宙、星系、光年、宇宙速度、原子、射线……,神而往之,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那时科学还没发展到现在这样的阶段,电视不用说,一般老百姓家连收音机也没有。街上56年才有电灯照明,电灯杆上的喇叭57年才开始广播,早上一小时,晚上一小时,用的是《海军进行曲》作广播开始曲。因此人们业余生活单调。除了看电影、看川剧(湄潭川剧团在北关,60年代前上演的基本都是折子戏,小孩不感兴趣,60年代初曾经编排过现代戏,但始终没有闯出自己的路,文革前解散)外,就只有坐茶馆。

县城茶馆有二处,一处北关,一处西街。坐茶馆分午茶和晚茶,午茶是每天中午开始到下午5点左右,茶客不多,基本上是不再劳动、工作的老人和悠闲之人;晚茶热闹,从晚上6点左右开始,是工作的大人们、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休恬的时段。一盖碗茶5分钱,随你喝多久,续多少次水也无人在意;再要上3分钱一碟的葵花子、南瓜子或5分钱一碟的卤豆腐干佐茶,慵庸地躺在竹躺椅上,或闭目养神静听茶馆里的怀书(湄潭把“说书”叫“怀书”),或与邻座友好切磋几把“大贰”(湄潭流行的一种纸牌,又叫“打川叶子”、“扣博”,但不像现在这样带赌),或交流生意信息、评价社会新闻,用以消磨时光。一般老茶客在茶馆里座位都比较固定,许多时候新茶客根本找不到空座。茶博士招呼茶客非常殷勤,手脚麻利,往往茶客刚到座前,茶博士左手一套盖碗往茶几上一放,手指已将碗盖夹起,右手拎着开水壶长嘴对着早已放好茶叶的茶碗冲水,随着水壶断水,左手夹着的茶碗盖“咔嗒”一声盖回茶碗上,干净利索,滴水不漏。茶客还在与左右寒暄,茶博士的表演已经结束,再加湄潭特有的茶文化,茶馆里气氛异常和谐。我们小孩混茶馆白听说书,大都是靠墙站着,一站一晚上,直到晚上11点左右茶馆晚茶结束。

义泉镇再小,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少不了发生各种矛盾。但那时人们之间发生矛盾,动手的场景非常少见,大多是拉扯着“评理”。“评理”要有评判者,许多爱仗义执言的人就成了评判;可是有些矛盾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就能解决,于是刚解放那几年闹矛盾的双方就找“公家人”来判决。“公家人”好找,因为实行的是供给制,“公家人”身着政府统一发的蓝色制服和帽子、鞋子,人流中一眼就能认出,而且那时“公家人”威信绝对高,政策水平也高,往往一言九鼎,解决问题。稍后几年,“公家人”多了,水平渐渐参差不齐,供给制取消后也难以辨认了,“评理”的调解、评判才慢慢转到居委和人民代表身上,不过他们的解决能力和威信比解放初的“公家人”就差多了。当然,矛盾的调解、评判有一定的范围,超出范围的事只能上交到公安派出所来解决,在解放初,发生了要由派出所来解决的事那就一定是大事了!
  
  • dlshn
  • 发表于:2016/5/26 11:38:29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可是湄潭老人了,那些经历历历在目,支持你一个!
(0)
(0)
  
  • 陶醉于你
  • 发表于:2016/5/26 23:57:45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师让我充分的了解了湄潭,收藏了
成就梦想
  
  • 睁大眼睛看世界
  • 发表于:2016/5/28 15:23:52
  • 来自:贵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个老湄潭,让我等一睹义泉往事,绝对难得的资料!!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