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湄江浪花”之七:湄潭一中的“抗大”传统

  • 绅士长弓
楼主回复
  • 阅读:10522
  • 回复:14
  • 发表于:2016/6/3 14:14:57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湄江浪花”之七

湄潭一中的“抗大”传统

绅士长弓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上世纪60年代湄中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叫刘仁权,南洋华侨子弟,抗战时投奔延安革命,抗大毕业,南下三八式老干部;看起来一个清癯、精神利索的老头,讲起革命传统头头是道。每年开学,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学第一课就是他讲《延安求学记》,讲当年他们一批青年突破国民党重重封锁、克服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奔赴延安抗大的故事,进行传统教育;由于亲身经历,非常吸引人。在他的带领下,湄潭一中贯穿着浓厚的抗大学风,传承了抗大的优秀传统。

刘校长传承的抗大联系工农的作风,首屈一指就是结合农事的支农劳动,每个学期到农村劳动一个星期到十天,春天载秧、秋天垯谷,学校全员参加,没有例外,直到1968年夏天我毕业离开学校,5年来支农劳动没有中断过(包括刘校长文革中被“打倒”期间也没有中断)。春种秋收是农村最忙的季节,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额外给生产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非常受农民欢迎。

校内劳动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重要场地,除后城坡山弯里各班的菜地外,还进行了二个大项目:一次是1964年学校建设大礼堂前高堡坎,全校师生动员,高年级开山运石,低年级和泥砌墙,浩大的工程几天就完成了;还有一次也是1964年建连接学校大门大路的环山公路,沿后城坡山弯顺山势修建到足球场顶端,高年级开山炸石,低年级铺路,修建环山公路的场面轰轰烈烈,记忆犹新。劳动课在后城坡山弯班里土地上课,主要是种应季蔬菜,也有按劳动课本《生产知识》干的,如种棉花、佛手瓜等等;24节气与生产季节联系密切,我背得滚瓜烂熟,终身不会忘记。

我们读初中开始,也是中苏论战最激烈的时期,《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期期必学,国际形势紧张,中央布置准备打仗,学校也不例外,班级、学生都作好准备;学校经常半夜紧急集合,打背包出发到临时指定的地方,学校河对岸山头、罗家湾都曾经是目的地,甚至一次半夜里沿着围城外环路急行军,搞防空演习。体育课内容也跟着国际形势变化,打背包跑围城外环路,背包重量必须达到规定,不到重量的塞砖头、加锄板,跑步时间要计时,规定时间回不来的增加跑步次数…。学生一紧张,全城人民跟着紧张…。

1964年秋,为了解决冬天教室取暖,学校联系五里坡背后遵义县一个煤矿,到该矿买煤,全校师生利用星期天去运回来。这天天气奇好,天刚朦朦亮同学们就吃早餐,带上学校食堂准备的馒头出发(其实各班都有午餐打算),分别从关堰走或养马塘前分路走,到达五里坡下汇合上山。在五里坡下农户里找一个回来时吃饭的人家,留几个同学做饭等候。五里坡路不险,但山真高,爬上坡顶太阳刚出山,照着黔北高原;远眺大地尽头,隐约看见湄潭城在一片雾竭中时隐时现。我们一帮同学一面观赏一面前行,大家有说有笑走得很快,大约12点来钟,我们到达煤矿。煤矿不大,只有一条矿井而且很原始,连电缆车也没有,全靠人力把挖下的煤用筐拖出来,我们围着巷道看稀奇:先看到巷道深处一点光亮,有动静,过了好一会才隐约看见矿工人影,光亮是从用带子箍在头顶上的油灯火光里射出来的。煤矿工人很脏,除了眼白和牙齿还有一点白色外,全身乌黑;离巷道口丈把远矿工不走了,蹲着挥手连声嚷,叫我们走开,等女同学都走后他才出来,原来人家除跨下着一条黑短裤外全身赤裸,怪不得让女同学走开。

我们不敢多耽搁,用背篼装20来斤煤就走,俗语说路远背死人,谁也不敢多装。回头路就走得慢了,慢慢拉开距离,变成2、3个同学在一起,等下完五里坡已经下午4点来钟,吃过班里准备的午饭往湄潭方向继续走,到学校华灯初上,天已经黑了。我们跑到学校食堂吃饭,平时总是闹闹嚷嚷的饭厅今天格外安静,没几个人。吃完饭,洗了把脸倒头便睡,一觉睡到第二天早自习;到班上一打听,学校到矿井60多里,去回130来里,好的是全班同学都平安回校;当然,力气小一点或走得慢的、装得多些的回来得晚,班主任老师一路收容,在五里坡下做饭的同学也代背一段,近千斤煤炭运回班里,一冬天烧的煤够了。

湄潭一中的文艺宣传队鼎鼎有名,是县委宣传部的精锐队伍,举凡有中心工作,必定安排湄中宣传队组织排练节目进行宣传。搞“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排练了话剧《年青一代》、革命传统教育排练了歌舞《红梅颂》、抗美援越活动排练了大型歌舞《我的心连着遥远的越南南方》……,这些节目当年在县大会堂上演,极受欢迎,经久不衰。

1965年冬天,湄潭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见《乡愁》介绍)开展得如火如荼,县委要求湄中文艺宣传队配合运动在春节前下乡演出。过了1966年新年,学期刚结束就接到下农村演出的指示。学校宣传队编了两个队,一队从黄家坝开始,经高台,主要到茅坪区演出;二队从关堰开始,到黄家坝、高台、新南、流水演出,我编在二队。宣传队队员自带行李、演出服装和道具,打成背包步行出发。湄潭县虽然文化风气好,但下乡搞文艺演出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各地公社党委重视,书记、社长亲自装台(用许多八仙桌在坝子上拼成演出舞台),安装照明(汽灯),晚上陪着吃饭,照料起居,不能发生任何意外。

我们二队在关堰演出后到黄家坝演出,由于一队头天刚演出过,反响很好,我们二队演出时观众更多,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散场都用了个多小时;我们站在区公所楼上瞭望,燃着葵花杆火把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流四处散开,星星点点,据说最远的要走2、3个小时。

在高台演出时,旁边的三联公社书记找到带队老师,邀请宣传队到该公社演出,并且说公社还买了头羊,宣传队到后杀来吃。因为县委已经确定演出地点,不能变更,带队老师没答应,公社书记一脸失望。

离开高台,经两路口分路,我们向新南(地名叫新场)公社出发。新南不顺路,历来什么好事都绕开新南公社,宣传队到来让公社领导非常高兴。新南公社再往南是流水公社,已是湄潭县最边远的地方,出公社所在地不远就是乌江,对岸属瓮安县。听说宣传队来流水演出,两岸轰动,天未黑大群大群的农民一拨一拨挤到舞台前。流水公社书记说连对岸瓮安农民都一船一船往这边赶,带队老师一脸忧愁,怕演出后农民过乌江出危险。公社书记发笑:你愁什么,天黑了农民就不行船了,他们才不傻,不会投亲靠友明天再走吗?一席话讲得带队老师眉开眼笑。

这天同学们特别卖力,演出效果特别好,歌舞“丰收舞”跳了两次,满场喝彩。湄潭文艺影响力就这样在上世纪60年代传到瓮安。演出结束后,流水公社机关特别小,几十人不能住宿,得赶回10多里的新南公社住;同学们打着预先准备的火把,在朔风凛冽、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往新南赶,回到新南已是次日凌晨。

1967年初夏,文化大革命中,湄潭一中仍然组织了全校师生下农村支农劳动,到鱼泉沟一带收菜籽、栽秧。学校宣传队劳动一个星期后,打背包步行沿鱼泉-马山各公社演出,回程在清江园乘船横穿杨家坪水库,到杨家坪、永兴等地演出后回校。据我所知,这是湄潭一中宣传队最后一次背背包步行下乡宣传,也是湄潭一中传承“抗大”精神的最后一次演绎;70年代后,湄潭一中逐渐挖掘、提炼了浙大西迁办学的“求是”学风,形成自己的办学灵魂,最后高中部划列单独组建“求是中学”搬迁到泽溪口,这是后话。
  
  • dlshn
  • 发表于:2016/6/3 18:49:09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五里坡担煤我还真尝试过,是70年代吧10来岁,用的是当地的一种专门的挑子,在煤厂装了十斤往回挑。那是随表姐、哥们以为好玩而一起去的。那天一顺溜许多的人延山岗拉出好远,看挑煤人有些壮观,可真是艰难,我那挑得动,一路下来不行了,就一次减点顺给他们了,最后连挑子也顺给他们才下了五里坡。也许是那次见挑煤辛苦又人众的关系,特写了《矮树丛》一诗作感慨。如楼主所说,在五里坡上面看湄境宽谷地貌,谷中村舍、农田,向远的县城仅若隐隐,真是不同的感觉。
(0)
(0)
  
  • 绅士长弓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6/6 21:44:23
  • 来自:贵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湄江浪花”原计划八节,第八节内容原想介绍1971年参加国防军工工作的湄潭县本地30多名知识青年45年来所作的贡献,因内容敏感不能在网上发帖,第八节撤销,“湄江浪花”到此为止,文絮唠叨,浪费各位乡亲时间了,谢谢!
(0)
(0)
  
  • 来逛逛
  • 发表于:2016/6/28 21:47:55
  • 来自:贵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没错,这就是那时湄谭一中的抗大传统、延安作风。每学期全校师生的第一课就是在学校礼堂(也是饭厅)喇仁权校长的长篇报告——《延安作风》,一听就是几个钟头,师生们几乎纹丝不动,非常严肃。师生们的生活除粮食外,蔬菜是自己种的,肥猪是自己养的。的。
土生土长湄潭人,世代铭记家乡情。
  
  • 来逛逛
  • 发表于:2016/6/29 17:08:25
  • 来自:贵州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是啊,我是64年入湄中的,仅我班就有何仁生、金爽秋
土生土长湄潭人,世代铭记家乡情。
  • 来逛逛
  • 发表于:2016/6/29 17:13:44
  • 来自:贵州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姜文焕……不少栋梁之材。湄中,造就人才的摇篮,我们不会把您忘怀!
土生土长湄潭人,世代铭记家乡情。
  • 绅士长弓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6/6/30 10:34:03
  • 来自:贵州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还可以把这份名单补长:王先耕、任启贤、刘培生、张吉祥、王栋良、李攀槐、李德福、万大兴、刘国刚、杨建华、蹇良才、张丽华、张顺昌、邓婕、陈永珍……等等,我不掌握的更多。
(0)
(0)
  • 冬至秋
  • 发表于:2016/7/4 12:39:36
  • 来自:广东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刘仁权对湄潭一中没有建设性,只有极左的毁灭。
(0)
(0)
  • 来逛逛
  • 发表于:2016/7/9 15:11:30
  • 来自:贵州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刘仁权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去评判,人民去诉说,你我谁说了都不算。我们回忆历史不是颂扬谁的功德,而是对母校的怀念。
土生土长湄潭人,世代铭记家乡情。
  • 冬至秋
  • 发表于:2016/7/14 14:36:51
  • 来自:广东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绅士长弓先生的中肯叙述。回忆峥嵘岁月,历历在目,难于忘却。
事实上,大约是在80年左右,他女儿回来办事。大家也还是提供了积极的支持。相逢一笑泯恩仇。
[此贴被冬至秋于2016/7/14 14:37:56编辑过]
[此贴被冬至秋于2016/7/16 13:12:21编辑过]
(0)
(0)
dlshn
dlshn: 这就对了,“一笑泯恩仇”,毕竟那年月人们真还是没看得开,谁谁的大多都捂了曾经的痛,往前看才使我们抚平了内心。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