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梅花山·将军魂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阅读:918
  • 回复:3
  • 发表于:2013/3/5 11:08:22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如果自重庆主城区乘车去北碚,在快到达北碚的高速路出口处时,也许你会看到一块有“梅花山”等字样的路牌。随即,也许你还会看到一座并不算高大,但却被深树繁枝密叶浓重的覆盖着的山丘。它,就是梅花山。

        在中国,以“梅花”命名的地名一定不少,只是,不知道你心里有没有那么样的一枝。

        提到重庆,再联系到“梅花”,也许你很快就会自然的想起“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是的,《红岩》所涉及的人物、故事,现在不一定敢说是家喻户晓,但三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不是太陌生的。

        不过,这座以“梅花”命名的山丘,它和《红岩》的故事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红岩》的主体故事发生的时候,它应该早就是已经昭著全民了。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时兮?运兮?它今天却鲜为人知。

        就这一座叫“梅花山”的小丘,它的名字真的很普通。它没有秀丽的景色,它也没有文人墨客来题文留念。所以,它只是这样安静的、这样沉默的存在在中国的大西南,存在在今天重庆市北碚小城的边儿上。

        它远离着喧嚣与繁华,身旁只有近处高速车道的车来车往,远一点就是北碚小城车水马龙的热闹。但是,这很好,它本来就需要清净,本来就需要肃穆。

        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文字来叙述这一座“梅花山”呢?其实,我的笔力太浅,我还希望用更深沉更感性的文字来描述它。因为,就在它苍翠繁茂的绿荫下,安息着一个朴直厚实的人;就在它宁静而肃穆的怀抱里,躺着一个经历了血与火而涅槃的灵魂。

        这个人连同他的灵魂,是在1940年11月16日,也就是在他在千里以外的抗日战场上牺牲了刚好整半年后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安葬于此的。其实,这个小山丘,在那时还一直叫“雨台山”。1942年,国民政府副主席冯玉祥将军仿明末史可法葬扬州“梅花岭”之意,始将此山更名“梅花山”。史公千古!这个人亦千古!

        这个人,是一名军人,是一个将军,是一位在中华民族八年艰难的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军;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军;也许,也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抵抗外侮里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军。这个人,在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史册里,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崇高的丰碑!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因为,“他的死,决非‘仓促成仁’或遭遇不测,而是怀着‘我死则国生’之壮志,背负着舆论误解的冤屈,抱定为国家民族尽忠的久决之心,力战不退,以身殉国的。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军人武德的最高表现。”他的灵魂里的那种“忠义之志,壮烈之气”,被周恩来尊之为“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这个人,他名叫张自忠(请注意,在那段历史里,还有一个“张治中”,也许你对他还要熟悉些,但请勿混淆)。他是在千里以外遥远的“枣宜”战场力战,血战,知不可战而仍不折不扣硬战至九个昼夜之后,最终在湖北宜城县一个叫“南瓜店”的地方的名“十里长山”的山间倒下的。他倒下的时候,身份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上将司令兼中国抗战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

        将军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国人第一次知道将军的名姓,也许应该是1933年。时将军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38师师长。而就是这个29军,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打出了令日寇胆寒的军威。29军的大刀队,更是在守卫长城喜峰口、罗文峪两个要塞中奇袭日寇,最终使日人也自叹“名誉尽丧……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时,将军以38师师长任29军前敌总指挥。此役共歼敌步兵两联队、骑兵一大队,为“九?一八”以来对日作战未有之大胜利。

        其实,这已经不是将军第一次率军与外国军队交战。早在1924年,将军就曾经以“他不犯我,我不犯他;他若犯我,坚决消灭他”的昂扬气概和他手下官兵一起力挫英国军队,使这支骄横的英军不得不撤退出了盘踞多年的北京丰台车站。

        长城抗战之后,将军于1935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先后主政察哈尔省和天津市。这两地都是日本强盗虎口之地,作为日本军队刺刀前的中国军政长官,其处境万分艰险复杂。但将军总是一方面凭大义与强暴折冲周旋,一方面积极备战,以期争锋相对、保卫国家利益。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当然,驻守北平、天津的29军官兵,又一次被推到了抗日的最前沿。今天,我们都知道那是我们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可是,将军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有理由顾虑,有理由局限。但这顾虑和局限也把他自己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模糊得几乎近于汉奸了。慷慨赴死易,老成谋国难。很多时候,也许真是这样。但将军的“忠义之志”,我总觉得在这以及以后的一段,表现得最动人心魄。

        “卢沟桥事变”后,由于将军因为顾虑与局限而对时局误判,因而通过29军军部对全军下达了“只许抵抗,不许出击”的命令。到后来形势恶化,29军不得不撤退出平津时,本来舆论已经对将军误解甚深,但从各方面考虑必须留人处理善后事宜。当宋哲元将军点将,将军虽犹豫知道自己此后怕是难于清白冤屈,但旋即仍以“只要于我军及国家民族利益有利,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而接受了命令。其实,将军早已经明白,留下,势必“委曲求全”,势必“恐不能为国人所谅解”。但是,他就这样抱定了“跳火坑”的决心,他只寄希望于“谁是民族英雄,谁是混帐王八蛋,将来看事实吧”!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一次想到了史可法,我还想到了夏坚勇先生在其《湮没的辉煌》里的一篇关于史可法的散文。将军的“忠义之志”,更是让人无可以言语形容。我只能够再说一次:慷慨赴死,易;老成谋国,难!林则徐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话,被将军践行得如此鲜明深刻!

        将军的这一段冤屈,时自然为国人所不解至极欲杀之而后快的地步,那是他一生中最为阴郁的日子,最为疼痛却又不能够呼喊出来的日子!幸好有冯玉祥将军,有宋哲元将军知内情,也知将军忠勇,还有李宗仁将军等极力剖白举荐,将军终于在1937年11月后得委以由原29军改编的59军代理军长职而重返了抗日的战场。

        1938年2月,将军率59军将士以“独我张自忠不能打败仗……我带领大家一起拼命保国”的决心与日寇首战于淝水古战场之地,“首战告捷,一举扭转了淮河战局,使华中日军北上打通津浦路的企图遭到失败,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台儿庄的计划至此已破产一半。”此战,难道不是为后来的“台儿庄大捷”做下了最为坚实的铺垫吗?

        1938年3月,将军不计前仇,尽职倾心率部一昼夜疾趋一百八十里投入临沂战场。从12日到30日,两次临沂战役,将军与有数年积怨的庞丙勋冰释前嫌,同仇敌忾。将军之59军以伤亡达万人以上的代价歼敌3000余人,两部共歼敌5000余人。将军硬是率部以“看谁能忍最后之一秒钟”的坚韧让号称“铁军”的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苦战近一月而未能够从临沂越雷池半步,从而造就了日军矶谷廉介师团孤军深入为我围歼的契机。

        临沂战役后,国民政府以将军建树奇功,特撤销了对其“撤职查办”的处分,将军亦成为59军名副其实的军长。不久,又升任27军团军团长并仍兼59军军长,辖59、92两军。如果单以清白己身冤屈论,不是跳进黄河,而是通过钢铁兼血与火的淬砺,将军已经可以算是洗礼了自己,已经早不是什么“汉奸”,早不是什么“混帐王八蛋”了,已经可以淡然而居高位、安然而求生了。但是,将军知道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必须用鲜血和头颅去换取,空喊胜利,坐待胜利,是永远也不会胜利的”,只能够“从死里求生,不能存半点的侥幸心理”。所以“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正是抱定这样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给全军树立一个榜样”的决心,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将军虽于1938年10月再次晋升33集团军总司令,11月又被委以第五战区右翼兵团(亦称右集团军)总司令,辖兵已达15万余。但是,将军不傲,亦未喜,只感责任更重,自己“必须加倍勤勉,奋发努力,才能胜任工作”。

        正是这样,从将军奔向抗日战场始,他打的都是硬仗,恶仗,险仗,一般人能避则避,他是明知道“我一定带着你们找一条死路去” 也硬头皮必趋的仗。徐州突围,将军率27军团殿后,让自己的59军作殿后中的殿后,而自己又在危急时刻常亲率手枪队撤于全军之后。武汉会战结束之际,将军率33集团军再次担当殿后重任,成功掩护了战区主力顺利撤退。1938年9月,将军率59军坚守潢川,自己身染疟疾却抱病而不倒,视潢川为棺材,竟以孤军苦战强敌12昼夜至完成上级战略意图始撤退。1939年5月的“随枣”会战,将军勉励33集团军将士: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拼,拼到底,拼完算玩,不奉命令,决不后退。在战役危急时刻,将军毅然不惜以身犯险率集团军总部东渡襄河,亲赴第一线作战。

        1940年5月1日,上一年“随枣”会战开始的日子,日军兵分三路又向襄河东岸我第五战区部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枣宜”会战正式开始了。战至5月6日,河东我军情势已现危机,将军继5月1日亲笔写信告谕59军官兵后,再次亲笔向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将军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封书信交代战事之后,决意再东渡襄河,以期联络部队,统一指挥。“5月7日拂晓前”,将军“乘一叶扁舟,在星月无光的夜色中,带领手枪营和74师,从宜城窑湾渡过宽阔浩荡的襄河,奔赴河东战场”。

        这,已经是自1939年“四月攻势”以来,将军第四次东渡襄河督战了。我们不知道,这一次渡河时,襄河的水是如何流淌的;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次渡河时,襄河,可有风吹拂起。我们只知道,将军此一去,浴血一战就是九个昼夜直至5月16日遍体鳞伤之后终于如山岳般倒下。细审历史,我们还知道,将军至少可以在这九个昼夜里有数次机会可以保全自身,可是,历史是不容许回头的。更痛的是,即使可以回头,我们还是只有恸哭。因为将军,是不会为仅保全自身而回头的!

        将军说人生平均寿命不过五十,而他的生命,也真的没有能够走完五十个整年。他从山东临清的故乡一路走过来。最后倒在了湖北的山野间,再被身后人安葬到重庆北碚小城的边儿上。

        我踏进将军的陵园,是在一个清晨。那一个清晨好宁静,虽然已经接近上午10点,但陵园里还没有一个前来瞻仰的游客。我像是有点失落也有点庆幸。当那个热情的管理员老人为我打开陵园里的将军纪念馆,我瞩目于将军遗像久久一阵后,终于,又安静的进来了几拨瞻仰者,有老人,也有小孩。

        瞻仰纪念馆后,踏着厚重的花岗石石阶,仰身沉步而上,来到将军了高大肃穆的陵墓前。陵墓也是厚重的花岗石砌成的,墓前一方花岗石石碑,挺拔而雄伟。石碑上是冯玉祥将军以隶体书就的“张上将自忠之墓”,前有题序,后有“冯玉祥”三字落款,亦皆为隶书体例,凝练而又浑厚。踏着脚底花岗石铺就的坚实的地板,感受着整个陵园的肃穆宁静,感受着眼前的凝练厚重,深吸一口气,闭上眼,似乎就触摸到了将军的灵魂,触摸到了所有抗战军人的灵魂,也触摸到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当然,也许你也可以由此去触摸一下自己的灵魂。

        走出将军陵园,回头遥望梅花山的一瞬间,忽然想起这是一个5月的清晨,还过几天,就是将军的祭日了。梅花山已经印在我心上。

        梅花山永恒!

        将军千古!

        将军魂不死!

              附:文中资料,多引自《张自忠》或《梅花上将张自忠》。
  
  • 雾里看花
  • 发表于:2013/3/6 8:36:41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把这一段历史给予说详释,原来也曾知道一些模糊的片段,有了这段文笔,就更加清楚张自忠将军的前身后世了!
(0)
(0)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3/8 9:27:26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楼(雾中看花)的帖子
谢谢雾中看花了。
(0)
(0)
  
  • 啷咯哟
  • 发表于:2013/3/9 15:03:02
  • 来自:贵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文笔分享!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