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观音洞记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阅读:3815
  • 回复:14
  • 发表于:2013/5/15 11:00:39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湄潭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观音洞在湄潭县城南郊。如今从湄水桥过万寿宫沿204省道余庆方向行约三百米有一五六米宽小道分支而去,缓步徐行十来分钟自可走到。

湄潭人几乎都知道观音洞。早晚间,都可见许多市民肩挑背扛大小容器在县城与观音洞间迤逦去来。这些人,是去观音洞取水。他们觉得观音洞的水才是最洁净的水。越有此想法,则取水队伍越是壮大。我最初知道观音洞,大概就是因为惊诧于这道取水的独特风景。

但是,我真正注意到观音洞,是屡屡在湄潭前人的文字里读到它。地以文传,富于人文气韵的东西总是最能够奇妙的打动人心的。于是,闲来无事,去观音洞走走也还不错。

农历四月初,几天细雨之后放晴,阳光明媚,却一点不刺眼一点不蜇肤。天蓝如洗,数朵数丝白云似动非动钩勒点画其间,人心,也会跟着高远起来,清澈起来,即使走在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大街上,心里,也自有一个人间四月天的世界。

从县城老城去观音洞,必然得从城南的湄水桥上过去。以前我一直奇怪湄水桥根本不在湄水之上,怎么可以叫“湄水桥”呢?后来,一个谙熟湄潭历史的朋友告诉我,湄水桥横跨的那条比湄江河小很多的小溪名叫“湄水沟”,所以,湄水桥叫这个名字并不错的。

可能,湄潭人太爱湄江河,他们叫湄江河“湄水”,于是,就把在城南边儿上注入湄水的这条小溪叫做“湄水沟”。湄水沟从数十里外的大山深处一路浅浅淡淡不疾不徐的吟唱着来,从湄水桥下经过,却像个调皮的孩子奔向母亲的怀抱——故意装得不顾一切的就一头扎了进去。这一扎,让湄水母亲也不得不因势微微后向以便稳身接纳着这个孩子。在前人看来,此地便有了一个大景观,名之为“二水颠倒流”。颠倒流的二水在此处汇合着,混合着,亲昵着,天日长久,便“汇为深潭”。湄潭,亦因此得名。

我固执的认为,旧时的人们去观音洞,不管过不过湄水桥,都一定是沿着湄水沟行去的。因为那时的湄水沟一定比今天更幽幽潺潺,行走其间,一定更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韵味。我也曾经数次沿沟而行,因为读过譬如明末到湄潭隐居的钱邦芑等人和浙江大学西迁湄潭时创办的“湄江吟社”以及前辈乡贤的一些诗词文章,所以看到沟岸的怪石,就幻想前人有雅兴题诗刻字。只是,可惜得很,幻想终究只是幻想,我没有瞧着过任何文字。不过,一路走去,清风流水,田园山树,鸡犬鸟雀惬意自鸣,多少,总还遗留着那么一点田园诗韵。

如今也许就是这样,城市太闹,人们总是抱怨生活不是多“诗意”而是多“失意”;去山村吧,山村太远、太僻静,又留不住自己倾赴滚滚红尘的那份凡心。于是,城市的边儿上,便可以“马后桃花马前雪”,前后逢源而凡心和神心都得到了将就。

作为一溶洞观,观音洞其实并不大,也说不上有什么景深和特别的景致。但是,在湄潭现存最早的史志里,就能够看到它被一代一代的人喜欢着,歌咏着,不少文字都写到了它的造化天然它的鬼斧神工。旧时的官员在公务之余虽然也有喝酒、也有听歌、也有观舞的嗜好,但是,无论怎么样,可能他们去拍艳照或者玩潜规则的时间总要少些,那么,他们作为文人的那份气质总要多些。所以,公务之余,这些带着文人气韵的官员和本身就是文人的人到观音洞这样的地方走走,寄情其间,这个洞天,就自然的越来越美丽起来。

今天的洞里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被人供奉上了观音菩萨等佛教神灵的。其实,这个洞还有一个名字叫“清虚洞”,并且,史志和文人笔下,称这个名字的更多。“观音洞”,似乎是俗称而已。可能因为这个俗称,那些笃信佛教的人当然必须供奉上观音菩萨了吧。不过,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是先供奉上菩萨,后才称观音洞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可道出观音洞的妙趣所在。说洞不大,其实是我们平常可以行走游看的空间不大,而它是洞中藏洞的,只是,那个洞在观音洞的底下,幽深难见。那洞内更不知从何处涌来一股泉水,日日夜夜从中流淌出去。市民取水,就是取的那股泉水,余水,则又日日夜夜流淌向了观音洞前的湄水沟中,成为奔赴湄江河的一股。当然也成为奔赴乌江长江奔赴遥远的东海的一股。

置身洞中,不需要凝神,就可以听到淙淙的、叮咚的水声,如鸣琴如拨筝。稍有音乐耳朵的人,早会被这个奇妙的声音凝固而平静清和起来。所以,前人形容观音洞为清暑殿,我想,绝非仅仅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更奇妙的是,你可以听到水声,但是,如果你不是能够壮着胆子抓住石壁探身求异的人,你是根本看不到水的。所以,观音洞里,水之音可听,水之形难见,而“听音”只能够道出人的本能,“观音”的这一个“观”字却道出了远远超乎本能的意趣。可见,此“观音”非彼“观音”了吧。

当然,对“观音”这样理解,并不是我自己的体悟——是观音洞前的一副对联提示了我:音亦可观,始信聪明无二理;佛乃称士,方知儒释有同源。——耳聪目明,都源自性灵;儒道释道都源自人心。走观音洞一次,哪怕只明白这么一点,其间的乐趣也是足以恒久的蕴藏着了。

洞内还有几幅石刻,其中那幅“洞天胜境”让我流连一阵,因为那个落款是“滇南王人文书”。我知道,王人文是光绪年间湄潭的一任县令,他至少有一首叫做《湄阳种树歌》的诗歌吸引过我。诗中写的,是他如何带领百姓在湄潭种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虽然我今天极可能早已经无法去乘那一代人所种树的凉了。但是,焉知今日我所见湄潭的树,就没有一颗是那些树的后辈子孙;又焉知我和我的周围的朋友同事我的乡亲们的祖上,就没有一个是那年开山种树人中的一个。——这样想着,观音洞,更加亲切起来。

有了这种亲切的感觉,我无意于再去满足眼睛的好奇了。

回走的路上,阳光依然明艳可亲,白云蓝天依然澄澈亮丽,清风妩媚,流水骀荡,突然觉得,“人文”这个名字和这个洞也构成了某种幽远的回味——人文,人需要有实在的住房照顾动物性的需要,人更需要精神家园照顾“人之所以为人”的方面的需要。我想,世界上每一个有人的地方,都一定会多少有一点这样的家园的,而观音洞能够被湄潭人一代代的喜爱着,就因为它也算是湄潭人的精神家园之一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不了了之
  • 发表于:2013/5/16 11:53:29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细细品读了。。。。。。
(0)
(0)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7 10:02:30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楼(不了了之)的帖谢谢朋友阅读!
(0)
(0)
  
  • 随风~飘去
  • 发表于:2013/5/18 9:30:26
  • 来自:贵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观音洞的大名其实早就知道,就因了原先有个水泥厂在那儿,所以一直没有去领略过她的风采
读了楼主的大作,还有点想去的冲动了~~~~~毕竟作为湄潭人嘛,对她没有近距离的了解也是说不过去的
(0)
(0)
  
  • 随缘
  • 发表于:2013/5/18 22:54:36
  • 来自:贵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师啊!你还是多讲讲关有于写作方面的知识吧!
(0)
(0)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9 14:49:55
  • 来自:贵州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楼(冬流水dlshn)的帖子
谢谢冬流水了,你总是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知识。谢谢你!
(0)
(0)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9 14:54:19
  • 来自:贵州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楼(随风~飘去)的帖子
谢谢随风一直关注着我的帖子。有朋友关注,总是让人高兴的啊。谢谢了!
(0)
(0)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9 14:57:20
  • 来自:贵州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楼(随缘)的帖子
呵呵,这里的老师很多,我还真讲不了哩。另外,也许,写作更重的是兴趣,知识和技巧,可能根本不值得多研究。有兴趣去写的人,自然会懂得知识获取技巧了吧。谢谢你!
(0)
(0)
  • 知音难寻
  • 发表于:2013/5/19 23:30:45
  • 来自:贵州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读此文似乎看到了观音洞的形,听到了观音洞的音,更了解到观音洞遥远的过去!
(0)
(0)
  • 救人者人自救
  • 发表于:2013/5/22 16:38:27
  • 来自:贵州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如果再配上观音洞一两幅图片呢
(0)
(0)
  • 坐看云起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23 9:38:02
  • 来自:贵州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楼(十二点正)的帖子
手机拍的,当然,本来就不专业,什么拍来,可能都一样吧。呵呵。
(0)
(0)
  • 河山一览
  • 发表于:2013/5/23 13:47:05
  • 来自:重庆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仔细回想,去观音洞内还是数十年前的幼年时代了,中途似曾去过洞外,也应是20多年前到水泥厂采访了。能够将该地的水泥厂拆除搬迁,应该是湄潭人的福气了,真应该再去一次,去细品属于湄潭的那段历史。。。谢谢楼主分享!
(0)
(0)
  • fzqly
  • 发表于:2013/5/23 23:33:45
  • 来自:贵州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受益匪浅,朝朝醉中去,事事皆有缘。
(0)
(0)
  • 千手观音
  • 发表于:2013/6/12 17:42:45
  • 来自:贵州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去过几次观音洞,都没能写出楼主一类的文章,佩服。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